宰相

宰相
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。 宰, 意为主宰, 殷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; 周有执掌国政的太宰, 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、 掌管一邑的邑宰, 实已为官的通称。 相, 本为相礼之人, 字义有辅佐之意。 宰相联称, 始见于《韩非子·显学》, 但唯辽以为正式官名, 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。 秦、 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, 御史大夫为副职。 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, 东汉由司徒、 司空、 太尉共同执政。 献帝建安中, 复置丞相, 由曹操担任。 魏初以汉之尚书权大, 将原魏王所属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监、 令。 魏、 晋遂以中书令监、 令为宰相, 而相国、 丞相变为赠官, 或为权臣篡夺之阶。 吴始终设丞相; 蜀汉初设丞相, 后改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国政。 南北朝制度多变, 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, 即是宰相, 官名有中书监、 中书令、 侍中、 尚书令、 仆射或将军。 其位最尊、 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。 隋朝整理旧制, 定三省制, 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、 门下省的纳言、 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。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, 内史令为中书令, 纳言为侍中。 尚书省本无改动, 但因太宗曾任尚书令, 后不再除人, 以左右仆射代为长官。 太宗起又以中书令、 侍中官高, 不常授人, 而以其他官职加参议朝政、 参知政事等名义, 命名执行宰相职务。 高宗后, 始以加"同中书门下三品"、 "同中书门下平章事"者为宰相。 后有官居左右丞相、 中书令而实非宰相者。 宋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, 以知政事为副。 从汉至唐, 皇帝待宰相之礼, 逐渐降级, 至宋太祖废"坐论"之礼, 使宰相地位大降。 元丰改制, 设宰相二人, 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 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, 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; 另设门下侍郎、 中书侍郎、 尚书左右丞为副相。 政和时, 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, 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。 建炎间, 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 副相为参知政事。 乾道间又改为左、 右丞相。 金宰相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, 为辅佐。 元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, 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, 下常设, 下为左右丞相, 再下为平章政事, 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。 明初亦设中书省, 左右丞相。 洪武十三年(1380), 罢中书省, 废丞相, 由皇帝亲决国政。 宰相制度遂废。 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, 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。 后阁职渐重, 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, 称辅臣, 居首者为首辅。 清沿明制, 雍正时设军机处, 内阁成为闲曹, 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。 明、 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, 但无正式宰相名份。
* * *
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。 宰, 意為主宰, 殷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; 周有執掌國政的太宰, 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、 掌管一邑的邑宰, 實已為官的通稱。 相, 本為相禮之人, 字義有輔佐之意。 宰相聯稱, 始見於《韓非子·顯學》, 但唯遼以為正式官名, 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。 秦、 漢以丞相或相國為宰相, 御史大夫為副職。 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, 東漢由司徒、 司空、 太尉共同執政。 獻帝建安中, 複置丞相, 由曹操擔任。 魏初以漢之尚書權大, 將原魏王所屬的秘書令改為中書監、 令。 魏、 晉遂以中書令監、 令為宰相, 而相國、 丞相變為贈官, 或為權臣篡奪之階。 吳始終設丞相; 蜀漢初設丞相, 後改以大將軍錄尚書事主國政。 南北朝制度多變, 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, 即是宰相, 官名有中書監、 中書令、 侍中、 尚書令、 僕射或將軍。 其位最尊、 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。 隋朝整理舊制, 定三省制, 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、 門下省的納言、 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。 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, 內史令為中書令, 納言為侍中。 尚書省本無改動, 但因太宗曾任尚書令, 後不再除人, 以左右僕射代為長官。 太宗起又以中書令、 侍中官高, 不常授人, 而以其他官職加參議朝政、 參知政事等名義, 命名執行宰相職務。 高宗後, 始以加"同中書門下三品"、 "同中書門下平章事"者為宰相。 後有官居左右丞相、 中書令而實非宰相者。 宋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, 以知政事為副。 從漢至唐, 皇帝待宰相之禮, 逐漸降級, 至宋太祖廢"坐論"之禮, 使宰相地位大降。 元豐改制, 設宰相二人, 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, 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, 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; 另設門下侍郎、 中書侍郎、 尚書左右丞為副相。 政和時, 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, 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。 建炎間, 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 副相為參知政事。 乾道間又改為左、 右丞相。 金宰相相為尚書省主官尚書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, 為輔佐。 元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, 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, 下常設, 下為左右丞相, 再下為平章政事, 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。 明初亦設中書省, 左右丞相。 洪武十三年(1380), 罷中書省, 廢丞相, 由皇帝親決國政。 宰相制度遂廢。 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, 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。 後閣職漸重, 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, 稱輔臣, 居首者為首輔。 清沿明制, 雍正時設軍機處, 內閣成為閑曹, 軍機大臣又成為事實上的宰相。 明、 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, 但無正式宰相名份。
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написать реферат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